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,相信大家一定領(lǐng)會了不少東西,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。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,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?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(yōu)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,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。
《留侯世家》讀后感字篇一
這種結(jié)局是許多詩人把功成、身退視為人生的理想境界。張良又是何人也?張良乃是漢初三杰之首,他是韓國人,祖上是五代之相。曾誓報家仇國恨,狙擊秦王,卻未遂。在秦末農(nóng)民起義中,投奔了劉邦,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謀士。在高祖的統(tǒng)領(lǐng)下,為最終擊敗秦和西楚霸王關(guān)羽立下了汗馬功勞。在鴻門宴上用計讓劉邦脫離險境;在灞上分封時“為漢王請漢中地”。在楚漢之爭中“長計謀平天下。”這位曾為高祖屢建奇功的重臣,最后卻選擇悄然歸隱。
為何張良正值人生顛峰之時,卻選擇淡出人們的視線呢?子曰:“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”“即道引不食谷,杜門不出歲余。”正是他擇其歸隱,對功名追求適可而止,深諳明哲保身之處世哲學。方有了他在漢初三杰中唯一可善終的人——韓信慘遭殺害,蕭何身陷囹圄。而張良毫發(fā)未損,直至善終。
也許張良悟透了世事,常年在劉邦身邊,識透了劉邦此人只能同甘苦,不能共富貴。“木秀于林,風必摧之”,但凡人只要名聲一大,會招致小人嫉妒或中傷。戰(zhàn)國時期,文種、范蠡兩人均可稱得上奇才,他們?yōu)楣篡`復興越國之后,文種依舊忠心耿耿輔佐越王勾踐,卻遭小人離間,最后是用屬樓之劍自刎的下場,留下的是“飛鳥盡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哀鳴絕唱;而范蠡則知其理,華麗轉(zhuǎn)身成為商人,最后成為了“儒商”第一人。文種的放不下,也許何嘗不是對名利的迷戀,也許是繼續(xù)想輔佐高祖為國效勞;而另者范蠡放下曾經(jīng)的一切,轉(zhuǎn)身又走向了另一個人生巔峰,成為了儒商之祖。
歷史上類似事例不枚勝舉,許多忠臣殫精竭慮為國為主子效勞,雖有絕世軍功及才華,因深陷政治漩渦,如精忠報國的名將岳飛,“留取丹心照漢青”文天祥……他們最后招來殺身之禍,死非其所。
人生好比過山車——有低谷,也有高峰,人生也不可能總在頂峰。張良的明哲保身是睿智,在人生巔峰時選擇歸隱,最后善終。放下,是一種新的.開始,也是對曾經(jīng)的作別。順應(yīng)時勢,明哲保身,是智也!
《留侯世家》讀后感字篇二
——讀《留侯世家》有感
他足智多謀,是“漢初三杰”之一。他是血性中人,卻從未顯現(xiàn)出一絲魯莽,他位極人臣,卻視功名利祿為糞土,他用自己的錦囊妙計助劉邦取宛城,破峣關(guān),脫險于鴻門,燒棧道,平三秦,遷都關(guān)中。立下赫赫功勞,卻處事低調(diào),進退有度,明哲保身。他就是漢留侯張良。
讀完此書,我萌生了一種想法——那種人才配稱為大勇之士?說到大勇之士,人們都會想到項羽。首先,他力能舉鼎。力氣大就算英雄嗎?不能。其次,每次戰(zhàn)斗他都沖在最前頭,殺敵無數(shù)。但是,士兵這樣,自然是勇敢,主帥如此,匹夫之勇。再次,項羽在被逼烏江口,四面楚歌時,自刎而死,并說了一句話——“無顏見江東父老”。這算什么理由,只為一點顏面、名譽,便把自己性命和東山再起的希望犧牲掉,更不是大勇。所以,我認為,張良才是真正的大勇者,首先,它有血性,作為韓國公子,他敢于擔負起為韓國報仇的責任,但是,就是因為初期的魯莽讓他吃夠了苦頭。他“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”,卻使自己無立錐之地,只好隱姓埋名,但是,可賀的是張良從失敗之中汲取了經(jīng)驗,而這,勇于從失敗之中汲取經(jīng)驗也不失為勇敢。終于,有一天,張良遇到一位老人,那位老人讓張良拾履,并為他穿上,張良以極大的耐心完成了考驗,得到了《太公兵法》,得書之后,張良便刻苦鉆研,直到三韜五略,樣樣精通后,他便出山,在兵士只有數(shù)千人的劉邦軍中當了謀士,這更是一種勇敢,不過勇敢背后是申時度勢的深思熟慮。張良看人果然不錯,他借劉邦之力,誅滅了暴秦,又逼項羽自刎于烏江口,功成名就之后,他對功名拿得起,放得下,急流勇退,這更是一種大勇的表現(xiàn),也是深沉的城府的表現(xiàn)。
其實,蘇東坡先生的一篇《留侯論》已將張良刻畫得淋漓盡致,而開頭,更是對勇敢的精辟見解——
“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,必有過人之節(jié)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猝然臨之而不驚,無故加之而不怒,此所挾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遠也。”
血性在內(nèi),城府在外,才鑄大勇。